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1998年11月,湖北宜昌)
巨细胞病毒感染(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是由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CMV )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生。CMV属疱疹病毒科,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时,可产生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 cytomegalic inclusion )。CMV在**早期( 1~3小时内 )产生前早期抗原( immediate early antigen,IEA ),3小时后产生早期抗原( early antigen,FA ),然后于6~24小时产生晚期抗原( late antigen,LA )即结构蛋白,如pp65等。
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病症。CMV感染的靶器官与宿主年龄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各种先天畸形仅见于先天性宫内感染的胎儿。婴幼儿以肝炎、肺炎多见,而较大儿童多无症状。
一、CMV感染的分类
(一) 根据病毒在宿主体内**情况分以下几种
1.产毒型感染( productive infection ) 或 活动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完成**,并扩散。
2.潜伏型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或 非产毒性感染,CMV进入宿主细胞后,没有子代病毒产生,也不引起宿主细胞病变,但受感染的细胞内有CMVDNA存在。
(二) 根据感染的次序分
1.原发感染( primary infection ) 指初次感染。
2.再发感染( recurrent infection ),指内源性潜伏病毒激活( reactivation ) 或 再次感染( reinfection )外源性不同的病毒株或更大剂量的同种病毒株。
(三) 根据感染的时间分
1.先天性感染( congenital infection ),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育的子女于出生14天内(含14天)证实有CMV感染,是宫内感染所致。
2.围生期感染( perinatal infection ),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育的子女于出生14天内没有CMV感染,而于生后第3~12周内证实有CMV感染,是婴儿于出生过程或吮吸母乳感染。
3.生 后 感 染( postnatal infection ) 或 获得性感染( acquired infection ),指在出生12周后才发现CMV感染。
(四) 根据临床征象分为
1.症状性感染( symptomatic infection ),指出现与CMV感染相关的症状、体征并排除其他病因;如CMV损害宿主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时称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 ),多见于先天性感染。过去所称的巨细胞包涵体病( 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多属此类。
如CMV损害主要集中于宿主的某一器官或系统,如肝脏或肺脏时,则称CMV性肝炎( CMV hepatitis ) 或 CMV性肺炎( CMV pneumonia )。
2.无症状性感染( asymptomafic infection ),可有2种情况
(1) 患儿症状、体征全无;
(2) 患儿无症状,却有受损器官的体征和/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后者又称亚临床性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
二、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通过下列检查,明确:(1)有无CMV感染;(2)产毒性或潜伏性感染。
1.病毒学检查
(1) 从受检的血、尿、唾液或组织等任何一种中分离出CMV;
(2) 从受检的组织细胞中见到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 注意除外其他病毒感染 );
(3) 用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从受检的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到CMV抗原如IEA、FA或pp65等;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查得CMV抗原,又称 CMV抗原血症( CMV antigenemia );以上3项中有任何一项阳性时,不仅可以诊断CMV感染,并能诊断为产毒性感染。
(4) 用分子杂交或PCR法从受检材料中检出CMV-mRNA,表明产毒性感染;检出CMV-DNA特异片段,只能表明CMV感染,不能区分为产毒性或潜伏性感染。
2.血清学检测
(1) 抗CMV IgG:
① 阳性结果表明CMV感染,6个月内婴儿需除外胎传抗体;
② 从阴性转为阳性表明原发性感染;
③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可以表明产毒性感染;
④ 在严重免疫缺陷者,可出现假阴性。
(2) 抗CMV IgM:
① 阳性结果表明活动性感染,如同时抗CMV IgG 阴性,则表明为原发性感染;
②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产生 IgM 的能力较弱,可出现假阴性;
③ 受患儿体内高水平的 IgG 和类风湿因子等干扰,实验结果可出现假阳性。
《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 第37卷 第7期 第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