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辨病心得

其他科室 其他 2011-11-22 17:06  浏览 :2864
导读慢性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的“咳嗽”、“喘症”等范畴。多因年老肾虚或脾肺两虚,致使正气不足,脏腑失调,机体极易感邪。屡受外感,使肺气壅塞,痰浊潴留,呈现正虚邪恋状态,见咳喘反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的“咳嗽”、“喘症”等范畴。多因年老肾虚或脾肺两虚,致使正气不足,脏腑失调,机体极易感邪。屡受外感,使肺气壅塞,痰浊潴留,呈现正虚邪恋状态,见咳喘反复发作。咳喘日久,必损肺气,继损脾肾,先为痰阻,继而血瘀,虚与实互为因果,正渐虚而邪更盛,邪伤正而正更虚,病情渐进加重,越久越深。

    此病不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有痰贮于肺的病理存在,也正因痰阻肺滞而发为咳喘。故治痰尤为重要。首次发作或急性发作期,多因感寒,肺气失宣而津聚为痰,其质清而色白,宜选半夏温之燥之。若痰留日久,可郁滞化热,转为热痰,见黄色粘稠状。热痰亦可见于阳旺体质或外受风热等,多与感染有关,所以治疗时我多会加鱼腥草、败酱草、桔梗等具抗菌排脓作用的药来增强祛痰效果。缓解期之痰多因虚而起,如肺虚不布津,脾虚不运湿,肾虚不化水等,这些均可生痰贮肺,若祛此痰还需从调补脏损入手。现代研究表明,祛痰可以改善肺通气,减轻肺弹力纤维破坏,亦可减轻支气管内壁上皮细胞的损伤。

    气滞痰阻日久,必有瘀血阻络,活血通络在治疗此病上也具极大的意义,可酌加地龙、丹参、三七等品。

    随着病情的进展,恶化,可渐由痰瘀阻肺为主影响通气功能发展到正虚脏损为主影响通气功能,后期肺弹力不足,肺泡扩大且回缩障碍,残气量增加,此时就算没有痰瘀阻肺,肺通气功能亦是明显降低。若想改善肺通气功能,需从调补脏损入手。此病之虚与肺,脾,肾关系最密。咳喘日久,伤肺耗气,使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补肺益气可**表,防外感,从而减少复发几率。我们都知道,此病每因呼吸道感染而病情进一步加重,渐渐可以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最终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感染是很重要的,补肺固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感作用。玉屏风散即为此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亦为生痰之源,健脾之法一来可以生气血,扶正气,培土生金以益肺,二来可以杜绝生痰阻肺发生,祛除隐患。久病虚喘见呼多吸少,多属肾不纳气,补肾之法不仅可以大补元气治疗虚损,还可以使气根旺而与肺同司呼吸,改善呼吸功能。有研究表明,补肾纳气法可以增强肺泡回缩功能,改善肺的动态顺应性,针对气短虚喘很有疗效。具备这个功效的药有五味子、蛤蚧、核桃仁、紫河车等。

    分  型

    寒痰阻肺:咳喘胸闷,咯清稀痰,因感寒受风引发,舌淡苔白,脉浮紧。用药选麻黄、半夏、细辛等。

    痰热壅肺:胸满气急,咯痰黄稠,身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用药选麻黄、石膏,胆南星、黄芩、鱼腥草等。

    痰浊壅塞:胸闷,咳喘痰多,口粘,纳差,舌淡苔腻,脉滑。用药选陈皮、半夏、茯苓、厚朴等。

    痰瘀阻肺:咳喘,活动尤甚,咯白痰或带血,口唇紫,心悸或见浮肿,舌暗,脉滑或涩。用药选地龙、三七、旋覆花、杏仁等。

    肺虚:面色淡白,咳喘无力,自汗恶风,经常感冒,舌淡红,脉沉弱或细。用药选黄芪、白术、防风等。

    肾虚: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气不得续,肢冷畏寒,腰膝酸软。舌淡,脉虚或沉迟弱。用药选蛤蚧、紫河车、五味子等。

    保  养

    1、避风寒,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禁止滥用抗生素。

    2、避免进食辛辣、烈酒等刺激性饮食,以及肥甘,海鲜,腌制食物等,饮食不宜过咸,过甜,要戒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

    3、适当进行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