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有多个品种,分为怀牛膝、川牛膝、土牛膝等,但其产地不同,功效有差异。
怀牛膝:怀牛膝又称百倍、鸡胶骨,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因主产于河南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称怀庆府,又因形似牛的膝盖,故称怀牛膝,为享有盛誉的“四大怀药”之一。每年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至全干后即可入药。其性平,味甘苦酸,入肝、肾经。怀牛膝分生、熟两用。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用于治疗淋病尿血、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等症;熟用多为酒炒,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等症。《本草经疏》载:“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矣。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血行则痛止。”现代药理发现,其所含的皂苷对子宫有收缩作用;煎剂对肠管呈抑制作用;醇提取物能扩张心脏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还发现其有止痛、利尿之功。
怀牛膝多煎汤内服,治风湿寒痹、腰痛少力,常与桂心、山茱萸、木瓜、五加皮等配伍;治筋脉掣痛、手足麻木,常与天麻、杜仲、羌活、独活等配伍;治结石症常与当归、鸡内金、瞿麦、通草、金钱草、滑石、海金沙等配伍;降低血压,常与生赭石、生石决明等配伍;治妇人经闭、产后恶阻,常与当归、川芎、红花等配伍。常用量为9~15克,亦可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川牛膝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商品分为两种,一种为川牛膝,又名甜牛膝,主产于四川的雅山、乐山和西昌等地;另一种为麻牛膝,性状与川牛膝相似,主产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国云南、西藏亦有产。每年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切去残存的地上茎及须根,烘干或晒至半干时,待发汗后再晒至足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甘微苦,含有生物碱等成分,具有祛风、利湿、通经、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腰膝疼痛、脚痿筋挛、血淋等症;治疗跌扑刀伤,有缓和疼痛之效。《四川中药志》载川牛膝能“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妇女经闭及症瘕,淋病,尿血,阴痿,失溺”。川牛膝常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配伍,治疗妇女经闭;与羌活、桂枝、苍术、秦艽、防风等配伍,治疗风湿关节痛;与当归、瞿麦、木通、滑石、冬葵子等配伍,治疗产妇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川牛膝与诸药配伍煎汤内服,常用量为4.5~9克,或浸酒、入丸散。
土牛膝:土牛膝又称杜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野生种的根,亦包括柳叶牛膝(山牛膝)、粗毛牛膝(倒扣草)等的根。每年冬春间或秋季采挖,其性平,味苦酸,入心、肝、大肠三经。具有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等症。《本草纲目拾遗》载:土牛膝“活血化瘀,宽筋,理跌打损伤。治破伤风,七十二般恶疾,功胜川产。又善能理疮,并箭入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土牛膝所含生物碱,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所含的脱皮甾酮能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有增强细胞活性的作用;富含的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具有抗炎、镇痛、利尿、解痉、排石、兴奋子宫的作用。土牛膝配桂枝,能温中散寒;配车前子,通利小便,清热祛湿;配钩藤,补益肝肾。土牛膝入煎汤内服,常用量为9~5克,鲜品可增至30~60克,亦可捣敷外用、捣汁滴耳或研末吹喉、含漱。土牛膝还可做为食疗之材,在炖肉、煲汤、吃涮火锅时放入。
综上所述,这三种牛膝,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怀牛膝偏于补肝益肾,川牛膝偏于破逐瘀血,功多祛风利湿,土牛膝则偏于清热解毒、祛湿利尿。临床使用时应加以区别,辨证施用,以达到最佳疗效。需要提醒的是,此三种牛膝都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故凡脾虚泄泻、梦遗滑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忌服;药膳中含有牛膝的菜肴孕妇亦禁食,以防子宫收缩引发流产。(韩德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