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

其他科室 其他 2012-03-20 08:36  浏览 :2980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I13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I13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在易感者中可引起IBS。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来也已受到重视。

    一、诊断标准、分型与诊断步骤

    1.诊断标准:推荐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1999年提出的IBS罗马Ⅱ诊断标准。① 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中的2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排便次数改变;伴粪便性状改变)。②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的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水样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黏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③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2.分型:根据临床症状(① 每周排便<3次;② 每天排便>3次;③ 块状或硬便;④ 稀烂便或水样便;⑤ 排便费力;⑥排便急迫感)可分为腹泻为主型(符合② 、④ 、⑥项中l项或以上,但无① 、③ 、⑤项;或有② 、④ 、⑥ 项中2项或以上,可伴① 、⑤项中1项,但无③项);便秘为主型(符合① 、③ 、⑤ 项中l项或以上,但无② 、④ 、⑥ 项;或有① 、③ 、⑤ 项中2项或以上,可伴② 、④ 、⑥ 中1项)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上述症状交替出现)。

    3.诊断步骤: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罗马Ⅱ诊断标准是根据近年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的证据,对以往提出的诊断标准的修改。该诊断标准体现了如下几个重要原则: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IBS属肠道功能性疾病;强调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的关系,体现IBS作为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有别于其他肠道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等)。该诊断标准将判断的时程延长至12个月,规定其间至少有12周时间有症状,但可以不连续,由此反映了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并可使器质性疾病特别是肠道肿瘤的漏诊机率降低。该诊断标准在必备条件中没有对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作硬性规定,只强调腹部不适或腹痛伴随有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可使更多病例得到诊断,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在严格遵循上述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作出IBS的诊断。检查方法的选择要求既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以免增加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①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格检查至关重要,当发现伴有“报警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以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作相关检查以彻底明确病因;新近出现持续的大便习惯(频率、性状)改变或与以往发作形式不同或症状逐步加重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年龄40岁以上者,应将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列为常规。无上述情况、年龄在40岁以下、一般情况良好、具有典型IBS症状者,粪便常规为必要的检查。可视情况选择相关检查,也可先予治疗,视治疗反应再选择进一步检查。② 根据临床表现与需要鉴别的器质性疾病,选择相关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科研病例下列项目为基本的必备检查:血、尿、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血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腹部B超检查。③随诊有助于发现隐匿的器质性疾病。

    二、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告诉患者IBS的诊断并详细解释疾病的性质,解除患者的顾虑,提高对治疗的信心。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求医原因(如恐癌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解释,力求发现诱发因素并设法去除。提供调整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建议。对失眠、焦虑者适当予以镇静剂。

    2.药物治疗: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解痉剂[腹痛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但应注意不良反应。也可使用相对特异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匹维溴铵];止泻药(腹泻可选用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但注意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导泻药(便秘可使用导泻药,一般主张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形成药如欧车前制剂或甲基纤维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新近报道5一羟色胺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对改善便秘、腹痛、腹胀有效,适用于便秘型IBS);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特别是伴有较明显精神症状者可试用)。

    3.心理行为治疗: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心理行为治疗。这些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等。

    4.其他:近年有使用益生菌治疗IBS的报道,对其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5.中医中药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