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哮喘的临床治疗

其他科室 其他 2012-04-05 17:17  浏览 :3659
导读急性重症哮喘,包括危及生命的为危重型哮喘(或称致死性哮喘,fatal asthma)是导致哮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急性重症哮喘一经诊断,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判断病情,适当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以便尽快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寻找和处理可

    急性重症哮喘,包括危及生命的为危重型哮喘(或称致死性哮喘,fatal asthma)是导致哮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急性重症哮喘一经诊断,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判断病情,适当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以便尽快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寻找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因,包括祛除变应原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等,密切观察病情,如持续加重,应及时采取机械通气。

    一、氧疗

    患者应连续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等。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调整氧流量,保证氧饱和度在90%以上,以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改善组织氧供,也可缓解低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提高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低氧血症的改善也有利于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肺泡通气。

    二、药物治疗

    (一)B2受体激动剂

    此类药物可迅速舒张气道平滑肌。由于重症哮喘患者很难完成深吸气后屏气的动作,所以应采用雾化吸入。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液(5mg/ml)最为常用。0.5~2 ml连续雾化吸入。用压缩氧气作雾化吸入治疗可同时提供氧疗,可防止雾化吸入时低氧血症的发生。机械通气患者可通过呼吸机进气管道侧管进行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液(0.025%)2 ml可能有协同作用,但禁用于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

    静脉途径给药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应慎用。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近期心绞痛,心律>120/分者,不宜应用。

    (二)茶碱

    茶碱除了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肌及抗气道炎症的作用。由于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10~15mg/ml)与引起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20mg/ml)很接近,且由于b2受体激动剂的显著疗效,因此茶碱在哮喘尤其是急性重症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有所争议。尽管如此,茶碱仍可作为一种选择。

    近来未常规应用茶碱者,可先予负荷量(5~6mg/kg)加入5%葡萄糖20~40 ml缓慢静注,续以0.5~1.0 mg/(kg. h),应做血药浓度监测,避免其血药浓度超过20mg/ml。

    茶碱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对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三)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最为关键的药物,常需静脉用药。首选甲泼尼龙(甲强龙),常用剂量40mg,每4~6小时一次,一般应用3~5天。部分病情极重者可能需要更大剂量,但随着剂量的加大,其副作用可能更容易出现,需权衡利弊,密切观察病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结核病的患者激素用量不可过大。氢化可的松200 mg相当于甲强龙40 mg,也可应用。

    三、机械通气治疗

    1.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①意识障碍;②PaO2≤60mmHg, PaCO2≥50mmHg;  ③合并心功能不全,心>140次/分或心跳骤停。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的原则是低压力低潮气量通气,保持足够氧合,允许适度的高碳酸血症。

    2.参数设定及模式选择:在容量控制模式潮气量设定在5~8ml/ kg,呼吸频率10~12次/分,适当增加吸气流速和缩短吸气时间,控制PEEP水平3~5 cmH2O,保持气道峰压低于50cmH2O;在压力控制模式,将峰压设定在45~50 cmH2O,触发压力-2kPa,呼吸频率18~25次/分。

    通气模式首选SIMV,可适当加用PSV,既能保障适度通气,又能在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避免过度充气。

    3.面罩机械通气:  哮喘患者往往躁动不安,很难配合面罩通气。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迅速气管插管病情又持续迅速恶化时,可试用面罩通气并做好气管插管的各种准备。可先用简易呼吸器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逐渐增加潮气量减慢频率,然后过度到面罩通气。通气模式以PSV+PEEP为宜。若人机仍配合不好或病情仍继续恶化,及早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4.镇静剂、肌松剂、麻醉剂的应用: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扩张支气管,降低气道反应性,降低氧耗,利于完成气管插管,利于人机配合并减少气道损伤。首选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剂。

    四、其他治疗

    1.适当补充液体及能量。
    2.及时清除痰液。
    3.纠正酸碱失衡
    4.抗生素在有感染指征时使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