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云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其他科室 其他 2012-07-16 09:28  浏览 :3162
导读孟庆云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中西医临床医学会气管炎哮喘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在中医药防止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左

    孟庆云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中西医临床医学会气管炎哮喘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在中医药防止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孟庆云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中西医结合分析病机

    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机体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A)而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起着重要的抗炎、抗氧化、调节Thl/Th2平衡的作用,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哮喘反复发作,可导致HPAA抑制,使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孟师认为,肾阳虚与HPAA功能紊乱相关,肾阳虚者多存在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则致哮喘反复,难以根除。现代研究也已发现,HPAA功能紊乱是肾阳虚的本质特征之一。从中医学角度看,肾为气之根,肾阳虚则气失摄纳,气逆于上,则喘息发作。另外,哮喘患者多合并有肺脾气虚。肺气虚,肺不主气,卫表不固,则机体抵抗力低下,易于感冒或发生过敏;脾失健运,内生痰浊,阻于气道,成为哮喘发作的夙根。病程长者还可出现痰郁化热,或痰郁酿瘀,或气虚无力行血,血停为瘀的现象。如此脏腑失调,因果交替,最后可导致哮喘患者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2.创立温清补固法

    根据哮喘的病机特点,孟师创立了“温清补固法”。所谓“温”,即温肾阳,“清”则兼指清痰热和清瘀血,“补”即补益肺脾,“固”即固肾纳气,并根据不同患者体质特点进行加减用药,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纳气平喘之功,可较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由于肾阳虚,分泌糖皮质激素不足是哮喘发病的根本因素。故孟师在上述四法中尤其强调以补肾温阳为核心,在临床上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骨碎补等药味。现代研究表明,这些补肾温阳药确实可调节HPAA的功能,改善炎症状态和机体固有的抗炎机制。此外,还常使用蛤蚧等以固肾纳气,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平喘效果。

    对部分久病患者,痰浊易于郁而化热,故孟师治疗哮喘还常兼顾清化痰热,药用石膏、黄芩等。此外,若哮喘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细胞学的改变。哮喘首损于主气之肺脏,气不运血,血瘀痰阻,痰气瘀结。故清瘀血有助于祛其伏痰,气顺痰消,哮喘自可平伏。对此,孟师多使用桃仁、地龙、苏木等可扩张血管、疏通血流、改善微循环的药味。

    因多数哮喘患者御邪能力低下,易感冒、过敏,使病情反复,故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及抗过敏是防止哮喘重要一环。在哮喘缓解期通过补益肺气,健运脾土,使卫表得固,夙根生成乏源,从而使病理变化向着有利于机体机能修复的方向发展。

    孟师临证还常根据哮喘患者不同体质特点进行加减用药。如以阳虚为主者,症见畏寒肢冷、痰白稀、小便清长、夜尿多等,则适量加大温肾阳剂量,减少或不用清痰热之品;若瘀象明显,证见口唇紫黯、舌黯、舌底络脉迂曲、脉弦涩等,则加三七、桃仁、红花等;如有心悸,则加用合欢皮、酸枣仁等。

    3.以中药联合穴位注射增强疗效

    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对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炎性介质有抑制作用。穴位注射疗法通过针刺对穴位的刺激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吸收过程中对穴位的刺激等不同途径,产生对机体多系统、多水平、多方面的调节,可达到有效治疗哮喘的目的。孟师临证常使用核酪注射液注射定喘、大椎、肺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位,联合中药汤剂口服,疗效稳定可靠,尤其是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通过中药联合穴位注射,可较快地减量或停用激素。研究发现,对以上穴位进行注射治疗,可调整HPAA功能,使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上升。这对于哮喘的治疗,尤其是改善激素全身性疗法产生的HPAA抑制具有积极作用。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05年6月,因反复喘息50余年再发2个月就诊。症见短气息促,动则为甚,痰多倦怠,面色不华,舌淡黯,苔白,脉沉细。平素一直使用强的松片及气雾吸入剂。辨证属肺肾亏虚,痰湿瘀阻。予以“温清补固法”患者服上方2月余及连续泡脚3月余后,下肢麻木和皮肤瘙痒好转,全身乏力好转,上半身汗多,眼睛干涩,纳眠可,大便黏。下肢血管B超示双足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右股静脉轻度反流。于上内服方加莪术15g、海藻30g。外用泡脚方不变。继续治疗3月余后,下肢麻木及瘙痒好转,乏力改善。

    按:本案属脾气虚弱、痰瘀阻络之证。乃病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流瘀滞不通所致。仝师运用自拟泡脚方与内服方结合治疗。内服方中黄芪大补脾气,可补虚通络;桂枝辛温,温经通络,更助黄芪温阳**;白芍性寒味酸,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桂枝与白芍相伍,辛酸并用,一散一收,开痹通络,发散而不伤正;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更助白芍濡络;水蛭粉和酒大黄活血通络。外用泡脚方疏通络滞、温经通络。复诊时B超示下肢动脉斑块已形成,故内服方中加莪术破血逐瘀、海藻软坚散结。仝师治疗痰瘀互结的糖尿病合并动脉斑块形成时,经常使用该药对,屡获效验。患者经内服和外用药治疗半年后,诸症改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