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考:她低热1个月,为何反复检查无果?

儿科 儿科综合 2018-08-04 15:24  浏览 :4530
导读发热原因待查(FUO),不论临床哪科,都是一个“烧脑”的话题。本篇通过一例长期低热迁延不愈的患儿,试着加以分析。

发热原因待查(FUO),不论临床哪科,都是一个“烧脑”的话题。本篇通过一例长期低热迁延不愈的患儿,试着加以分析。

临床思考:何病1月反复低热?

图片来源:123rf

一、反复发热不愈,伴随症状无述;一过皮疹疑云,究竟何病缠身?
 一般情况:患儿,女,9月
主诉:反复发热1个月。 
现病史:患儿于1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无寒战、抽搐,无咳嗽、流涕,无腹痛、腹泻等症状。病后,在当地服用退热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可短期恢复正常,间隔2-3天复又发热,发热时患儿精神不振,不伴其它症状,一般都是38°C左右,无高热、寒颤症状,无腹痛、呕吐,曾在当地查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因近1个月反复发热转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食欲尚可,不发热时精神良好。据其母回忆患儿当初发热5-6天时曾有过面部和躯干淡红色斑丘疹,不痒,当时考虑皮肤过敏,应用氟轻松软膏治疗效果不佳,约6-7天自行消退。之后,未再出现皮疹。夜间睡眠可,二便无异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接触史,按程序在当地接种疫苗。无手术、输血及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儿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智力、营养发育同正常健康同龄儿。
家族史: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和传染病史。
通过了解病史,除发热外,病初曾出现一过性皮疹,究竟是药物过敏还是另有原因?在儿科临床中,发热伴皮疹时,临床有许多疾病包裹其中。一过性皮疹除过敏性荨麻疹、药物疹,还有肠道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猩红热等某些感染或传染性疾病和川崎病、少年全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疾病。需要结合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一步分析。

二、 查体面面俱到,体征发现甚少; 难道颈部病变,隐藏个中奥妙?
体检:T 38.2℃  P 116次/分  R30次/分   Wt8.50Kg 患儿女性,神志清,精神不振,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自动**,查体欠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皮疹、黄染及出血点,皮肤弹性可。右侧颈后三角区可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2个,其它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头发分布均匀,有光泽。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正常。鼻腔通气可,未见分泌物。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及分泌物。口唇红润,牙龈无充血,咽部充血,双扁桃体I°肿大。无充血,未见脓栓附着,软腭未见出血点及疱疹或溃疡,悬雍垂居中。颈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腹壁静脉不显露,腹胀,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腹壁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通过查体,除发现患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等线索外,无其他体征线索。上述两个体征不是***的,咽部充血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线索,长期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结合病史,有两大类疾病应该考虑:其一、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其二、非感染性疾病:比如川崎病。

三、悉心完善检查,信息多而繁杂,巧析化繁为简,否则视而难见。 
辅助检查: 血常规+CRP+肠道病毒  WBC2.90×10^9/L, L:7.80%,N:63%, M27.70%,B0.8%,E0.7%,Hb:100g/L,RBC4.31×10^12/L,MCV81fl,MCH23.2pg,MCHC287g/L,RDW-SD14.3%,PLT258×10^9/L;CRP:1.37mg/l;肠道病毒抗体(EV71):阴性;EBV-IgM:阳性;尿常规:(-)。腹部彩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结合病史和查体,初步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白细胞减少症(原因:病毒感染,退热药物应用不除外)。
诊断依据:
1.女性11月患儿,反复发热1个月;
2.一过性皮疹,咽充血、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3.WBC2.90×10^9/L, L:7.80%,N:63%, M27.70%,B0.8%,E0.7%,Hb:100g/L,RBC4.31×10^12/L,MCV81fl,MCH23.2pg,MCHC287g/L,RDW-SD14.3%,PLT258×10^9/L;EBV-IgM:阳性;提示白细胞减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B病毒感染。
在上述所有辅助检查资料中,无疑,EB病毒IgM抗体阳性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信息。抓住这个信息,临床诊断随之浮出水面。
   


四、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主要侵犯人体淋巴系统,它是由EB病毒引起的,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近些年发病有增加的趋势,3岁小儿以下占40%。在不同患者中临床表现不一,本病病程1~3周,少数持续1个月至数月,甚至迁延数年。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IM患儿在临床上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很容易出现误诊,只有充分认识IM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才可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孙士礼 儿科-儿科综合|副主任医师
病例8 文章130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