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初临床必备案头书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08-18 16:08 浏览 :6147
导读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案头书应该体积不大,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言简意赅,承上启下。理论观点不偏颇,用药平和,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这里将名家推荐与自己学习应用的常用中医案头书按著作年代顺序介绍如下,做为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和研讨之用。
许多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大学生,无论本科、硕士、博士,常常感觉在临床实际工作千丝万缕无头绪,虽然在学校将中医内科、妇科、外科、中药、方剂、病理都学了一遍,汤头歌背了几百个,也曾跟名老中医抄方多年,但是***诊治疾病的时候,仍然感觉无从下手,罗列各种诊断方法,收集诊断资料一大堆,但是无法抓住重点,辩证在似与不似之间,功能类同或类似的可选方剂有多个,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加减,照搬教材和抄方所学又常常无效。虽然有现代人编著的中医临床手册,但是其内容只是教材的小字化、表格化浓缩本,与教材无异,知道黄帝内经、伤寒、金匮、本经为中医四大必读经典,但是在临床上不知具体怎么用。
本人在从事临床工作之初,也有同感,越急越乱,后来遍读《大连杏林名人谱》等近现代名老中医传记,发现每个中医都有几本临床最喜欢、最常用的中医古籍著作,其中有中医入门的门径书、也有四大经典、各家学说类著作,但是中医入门的门径书差不多人人必备,即使临床多年的中医也时常阅读此类书籍,其中北方中医最常用的为《医宗金鉴》、《医学三字经》两书,我选择了《医宗金鉴》做为临床常用书籍,在临床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记忆不清的地方,常翻检此书查证,使用极其方便、不用翻阅大量教材与杂志、中医古籍,临床水平也开始提升。后来我在2008年的《中国中医药报》上读到了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前校长王永炎院士写的文章,才知道这类书籍属于“案头书”。案头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床头、案边,或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取来翻检阅读的书籍。
图片来源:123RF
王院士认为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为由博返约,举一反三。研读中医经典,需要经过精读、泛读、再精读、再泛读的过程。其中“再精读”,就是精中选精,选择一本案头书,手不释卷,一有时间就取出阅读。选择一本好的案头书,能够把中医诸多经典有效链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博和约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进而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
后来王永炎院士又在《天津中医药杂志》上撰文讲述了其重视案头书的历史原因。1962年10月中旬王永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温病教研室工作之初,温病教研室**院士告诉王永炎临床要熟读一本案头书,并为其选定清代程曦、江诚等编著的《医家四要》做为案头书,要求王永炎需每日翻阅验该书临证诊疗,日久才能烂熟于心、温故知新[1]。彼时**已经为学验俱丰的名医,王永炎也完成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并曾跟随经多位名中医抄方学习,仍然如此重视案头书的作用,可以案头书对初入临床的中医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案头书应该体积不大,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言简意赅,承上启下。理论观点不偏颇,用药平和,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这里将名家推荐与自己学习应用的常用中医案头书按著作年代顺序介绍如下,做为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和研讨之用。
1.《医学启源》
金代医家张元素所著,用于教授中医学徒。为从川入京的名中医任应秋先生所推荐的中医入门书。任应秋先生精通文史、著作等身,擅长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早年学医曾苦于无一本入门佳作可供学习,解放以后在图书馆发现其业师曾提及的《医学启源》,并将此书点校出版以供初学之用。《医学启源》全书3卷,上卷论述脏腑、经络、主治心法,中卷论述五运六气学说,下卷论述药性理论,提出了药物归经理论。该书围绕黄帝内经立论,理法方药俱备,但内容精深,理论太抽象,适用于有较好的古文基础与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者学习与应用。
2.《医学入门》
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全书加上卷首共9卷。该书主体部分以歌赋形式论述了医史、脏腑经络、诊断、本草、针灸、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等内容,难于理解的地方辅以注解文字详细解释。本书的针灸部分最有特色,一般中医入门书籍中皆无针灸部分,但是针灸有时候确能解决药物所不能治的疾病。该书内容较多,部头较大,有些内容也过于精深,需要反复学习才能理解。
3.《医宗必读》
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在中医门径书中颇有影响力。全书10卷。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本草药性以及伤寒、中风、头痛、呕吐等三十多种疾病理法方药。书中歌诀比较多,诊断、本草皆写成歌诀,易于记诵,利于初学。但偏于内科,其它科的内容较少。
4.《万病回春》
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最受日本后世派汉医所重视,奉为临床圭皋,书中方剂用于临床皆有实效,有部分日本医家将其中的卷一“万金一统述”部分单列成书,以供学习。卷一“万金一统述”部分虽然只有数万字,但是以歌诀形式将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常见疾病的治疗都囊括其中,提纲契领,对中医初临床者掌握中医基本框架体系非常有帮助。卷一的药性歌也被明清中医单独编为《药性四百味》,供中医学习和记忆中药药性所用。卷2至卷8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近二百种,几乎覆盖了临床常见疾病。但是书中方剂多为作者自创,常为一家之言,难与其它中医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与中医四大经典也衔接得不好。
5.《证治汇补》
清代医家李用粹所著,为上海名医张耀卿之师为张氏学医所定的入门书籍。全书8卷,每科疾病都详细论述了各种病因、诊断、方药,但是该书主要论述内科、五官科的诊治,论述内容也杂乱不统一,前后时有矛盾,也无本草药性的内容。
6.《医学心悟》
清代医家程国彭所著,新安医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全书5卷。除了本草药性的理论知识之外,包含了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论治,也含有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辩证等内容,该书提出了寒热阴阳虚实表里八纲辩证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治则理论,在临床上可以执简驭繁。本书条理清晰、语言易懂,在中医中流传广、影响力大,其中止嗽散等方剂也已经成为临床常用方剂。
图片来源:123RF
7.《医学三字经》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所著,可以称为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中医入门著作,即使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读了也有一定的作用。与《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并称四小经典,全书主体为三字一句的歌诀,有诊断、有理论、有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内容高度概括,非常有利于初入中医临床的医生的学习与应用。
8.《医宗金鉴》
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全书90卷,包括伤寒、金匮、方剂、四诊、运气和内外妇儿针灸正骨各科的论治,主要内容和关键知识点都写成歌诀,还有详细注解,理法方药无所不备,不但为清宫太医院的法定教科书,民间也以本书做为课徒之用,近代北方中医以及解放以后各地的中医培训多以《医宗金鉴》为教材。只是该书部头太大、不易携带,也无本草药性的内容。
9.《医家四要》
清代医家程曦、江诚所著。全书4卷,分脉诀入门,病机约论,方歌别类,药赋新编四个部分,涵盖四诊、各科病机、方歌、药性歌等中医临床常用知识,本书虽没有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确实为一本中医临床案头佳书。王永炎认为“本书是基础临床并重,生理病理兼顾,理法方药俱全,炮制宜忌悉备,文风扼要简明易读易记的好书,必当认真研读则可与经典链接,有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博与约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思惟,思巧,思辩能力,提升临床技能,开启悟性[1]”。
参考文献
[1]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我的案头书《医家四要》.天津中医药,2013,30(12):705-706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