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1例临床思考

康复医学科 康复科 2018-10-26 11:00  浏览 :12026
导读中医中药治疗呃逆,历史悠久,效果颇佳,选取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有宁心安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中脘属胃之募穴,足三里属胃之下合穴,两者均可健脾和胃、调畅脾胃气机;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挟脊,与膈、脾密切相关,**此穴可宣泄太阳经气,以利气机,降逆止呃。

呃逆,俗称“打嗝”,又称“膈肌痉挛”,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常常表现为胃失和降,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受自制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严重者甚至妨碍说话、咀嚼、呼吸、睡眠等,是中风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反复顽固的特性,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早在《景岳全书·杂症谟》对呃逆的病因就有论述:“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反射性地使膈肌挛性而致。下面

就以2018年10月诊治的1名中风呃逆患者,谈谈点滴思考:

1.案例资料

患者男,70岁,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8天伴呃逆3天。

病史:

患者8天前无明显下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瘫倒在地,家人发现后急送至蚌埠市铁路医院就诊,查头颅MRI示脑干梗死。予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和改善微循环等方法治疗,3天前逐渐出现呃逆不止,予肌注氯丙嗪后症状短暂缓解。病情平稳后转入我院就诊,伴频发呃逆,入夜尤甚,持续时间可达6-7小时,夜间不能安睡。

查体:神昏,面色少华,失语,鼻饲,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下肢软瘫,呃逆频作,声低有力,伴发腹肌紧张,寐差,大便不畅,舌淡白,舌苔厚腻,脉沉弦。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呃逆-气滞湿阻型。

西医诊断:1.脑干梗死2.膈肌痉挛。

针治原则:宁神调气、降逆止呃。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攒竹等穴。均以强**手法,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其中内关宜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至手指尖;攒竹宜直刺0.2-0.3寸,行捻转泻法,使局部酸胀;中脘宜直刺1-1.5寸,行捻转泻法,使之酸胀;足三里宜直刺1.5-2寸,行提插泻法,使针感下至足背。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60分钟。针治1次后呃逆之症大减,3次告愈,未再复发。

2.临床思考

呃逆常由正气亏虚、饮食不当及情志不遂等引起,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脑中风患者窍闭神昏,神不导气,气机失调,胃失和降,致使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西医治疗中风后呃逆,效果不理想,且易出现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干扰病情判断。中医中药治疗呃逆,历史悠久,效果颇佳,选取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有宁心安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中脘属胃之募穴,足三里属胃之下合穴,两者均可健脾和胃、调畅脾胃气机;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挟脊,与膈、脾密切相关,**此穴可宣泄太阳经气,以利气机,降逆止呃。故希望在临床处理病人,广大同仁不妨试试**治疗呃逆,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毛磊.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0-110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张豆豆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主治医师
病例27 文章23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