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颈部空间感染最常见于下颌牙齿,扁桃体,腮腺,颈深淋巴结,中耳或鼻窦的脓毒性病灶。这些深部间隙感染在抗生素后时代变得相对罕见。因此,许多临床医生不熟悉这些病症。此外,随着抗生素深度免疫抑制的使用,可存在这些感染的不典型表现,例如高烧,全身毒性和红斑,水肿和波动的局部体征。深颈部空间感染通常起病很快,并可能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这种感染,不应低估其潜在的程度或严重程度。
了解颈部隔室和筋膜间隙对于了解涉及这些空间的感染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潜在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颈部筋膜:颈部的肌肉,血管和内脏结构被颈部筋膜包裹,颈部筋膜分为浅表和深层。浅颈部筋膜由颈部的皮下组织组成,其完全包围头部和颈部并且与颈前部连续。深颈筋膜有三层:浅层,中层和深层,可以认为是一系列圆柱形隔室,从颅底到纵膈纵向延伸:深颈筋膜的表层或投资层包围颈部的所有较深部分,从颈中线开始向前延伸,分开以包围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带状肌以及颌下腺和腮腺。中间或气管前筋膜包围颈部脏器,包括咽,食道,喉,气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深部或椎前筋膜由颈部韧带产生,包围脊柱和脊柱肌肉。椎前筋膜起源于棘突,包围脾门,竖脊肌和半腱肌。在椎体前方完成其圆形之前,它融合到横突。此时,它被分成两层:前面的翼筋膜和后面的椎前筋膜。深颈部筋膜的所有三层都有助于颈动脉鞘,其形成包围颈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的神经血管隔室。筋膜间隙-深颈部筋膜的平面之间有三个空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咽后间隙。
微生物学
深颈部空间感染通常是多微生物的,并且代表感染起源的邻近粘膜表面的正常驻留菌群。由于密切的解剖关系,口腔,上呼吸道和耳朵和眼睛的某些部分的常驻菌群共享许多常见的生物。虽然口腔或鼻咽粘膜表面可能存在多达50到100种细菌,但典型的深颈部空间感染平均包括5或6种细菌。从深颈部空间感染中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生物是草绿色链球菌,可能存在其他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兼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肠杆菌科细菌,特别是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
潜在的传播途径
深颈筋膜间隙通常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束缚在一起,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交流。从一个空间延伸到另一个空间的潜在途径。彻底了解潜在的感染解剖途径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感染性质和程度的有价值信息,还可以提供有效引流的最佳手术方法。
临床表现
深颈部空间感染具有一些典型的临床特征。重要的是要考虑感染的主要来源(牙源性与非牙源性,口咽性,耳源性或鼻源性)和特殊宿主因素(如共患疾病,住院治疗,先前手术或创伤或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对于接受根治性颈部手术或颈部放射治疗癌症的患者,弥漫性蜂窝织炎和淋巴水肿可能是一个突出的临床特征。同样,对于经历过气管造口术和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食管瘘可能会随着感染扩散到纵隔而发展。由于深颈筋膜及其肌筋膜平面的致密浅层,在深颈部空间感染中不易察觉到波动的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触诊口腔可能有助于识别这种肿块或局灶性压痛。深脓的特征性征象是坚硬的深触诊时呈点状或凹凸不平的感觉。
诊断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最好地评估感染的来源和程度。
鉴别诊断
包括颈部骨髓炎,Pott病,脑膜炎和颈部长肌的钙化性肌腱炎。在这种情况下,侧颈部的CT扫描和/或X射线特别有用,可能会显示颈部脊柱前凸伴有咽后间隙的肿胀和气体收集,导致喉部和气管前移。
治疗
适当的抗生素与局部感染的外科引流相结合对于深部颈部空间感染的成功结果至关重要。应该注意的是,深颈部空间感染的主要病理发现是涉及结缔组织,筋膜和肌肉的蜂窝织炎,并且经常发生坏死。这种坏死性蜂窝织炎导致颈部组织的血清血管性,腐烂性浸润,通常很少或没有明显的脓液存在。在感染的这个阶段,治疗主要是运用抗生素,旨在根除致病微生物并防止感染的局部或全身传播。应施用最大剂量的全身性抗微生物剂以优化组织穿透。只有当纤维素过程局限于离散的脓肿时,才应实施手术引流。过早切入蜂窝组织区域可能会通过打破自然防御并加速感染扩散来恶化这种情况。
并发症
1.颈动脉鞘受累-由于颈动脉糜烂和化脓性颈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可能性,颈动脉鞘发生感染是咽旁间隙感染的可怕并发症。颈动脉鞘近邻颈部深筋膜的所有三层。因此,感染可能来自咽旁间隙,下颌下间隙或颈深淋巴结化脓。
2.化脓性颈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对于先前的咽炎,脓毒性肺栓塞和持续性发热患者,尽管采用抗菌治疗,但仍应怀疑为化脓性颈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它最常由坏死杆菌引起,其通常存在于血流中。
3.咽后和危险空间感染-咽后脓肿是最严重的深部感染之一,因为感染可以直接延伸到上纵隔的前部或后部区域,或通过危险区域延伸到后纵隔的整个长度。儿童和成人都可能发生咽后感染。急性坏死性纵隔炎是咽后间隙感染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椎前筋膜之间的“危险”空间感染可能会通过重力排入后纵隔,导致纵隔炎和脓胸。过去,70%的纵隔炎病例是以这种方式传播感染的结果。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引入,纵膈并发症已经不常见,大多数急性纵隔炎是由食管穿孔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