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毒性感染的疾病诊治分析

外科 普通外科 2018-11-24 15:00  浏览 :2309
导读多数病毒感染开始自皮肤、呼吸道、肠道、泌尿道的黏膜,外科病人经常存在皮肤、黏膜等屏障的损害,所以在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炎、肠套叠、胃肠道炎症、溃疡等疾患均见有并发病毒感染的报道。

抗生素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细菌性感染的治疗措施增多,并得到一定的控制。病毒不同于细菌者,是在细胞内**,现有的药物疗效差,且毒副作用也较大,已转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在外科某些领域,特别是危重病人、免疫功能抑制者,病毒感染已日渐受到重视。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病毒感染在外科感染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阐明。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是目前所知最微小的细胞内寄生物,无一般的细胞结构,除外壳有蛋白膜外,核心只含一种核酸(RNA或DNA),也是病毒的基本传染物质。因无细胞的结构,只能寄生在合适的活细胞屮,依靠活细胞供给养料和酶系,在细胞内**增殖。细胞溶解后,病毒可侵人其他宿主的细胞。已知可致病的病毒有数百种,而且继续有新的发现。正常人体潜伏存在多种病毒,但无明显表现,只在某些条件下开始增殖。由潜伏而活跃,由隐性而发病。此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外科病毒感染多属后期感染或继发于细菌感染之后,多数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容易被细菌感染的表现所掩盖。明确诊断,需依靠较复杂的诊断技术,但后者困难重重,所以其发病率显然高于临床已知数。

多数病毒感染开始自皮肤、呼吸道、肠道、泌尿道的黏膜,外科病人经常存在皮肤、黏膜等屏障的损害,所以在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炎、肠套叠、胃肠道炎症、溃疡等疾患均见有并发病毒感染的报道。


目前报道较多的有下列情况:


1.器官或组织移植后病人由于术后常用免疫抑制药,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本来潜伏于体内的病毒得以激活、增殖与播散,也有来自移堉的供体。仅以肾移植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例,巨细胞病毒已成为术后1?6个月内的重要病原体,血清中特异抗体明显增髙者(4?8倍)占30%,尿液中排出巨大细胞,并可发现胞内包涵体。其后果可招致器官的排斥;并发的巨细胞病毐肺炎(尸检证明大量肺泡上皮细胞内包涵体),可成为肾移植后重要的死亡原因。

2.危重与免疫功能抑制病人如大面积烧伤、白血病、翟奇金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或经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易患单纯疱疹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3.输血感染经大量、多次输血的病人,血清中病毒抗体增加的现象非常普遍,供血者的白细胞也可分离出潜在的病毒,因此对大量、多次输血的病人,心脏手术行体外循环者应特加注意,有灌流后综合征。

诊断

诊断的难度很大,尤以深部病毐感染,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细胞增多等。少数病毒性感染可依据病史和流行病学情况作出诊断。多数要取决于有无实验室条件与技术,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鸡胚和活细胞中培养;分泌物、排泄物对易感动物的接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抗原以及电镜下观察等。单纯检测血淸中特异抗体的意义不大,因正常情况下就有抗体存在,除非连续检测,动态观察有明显增高者可供参考。

预防和治疗

因多数病毒已潜存体内,预防的目的在于避免其从隐性感染发展为显性感染,关键措施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避免人为加重,如限制免疫抑制药的使用等。外源性感染的预防,在于对器官移植的供者、献血者的筛选,如对血清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增高者避免选用等。

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药很少,原因是病毒只在细胞内增殖,抗病毒药普遍毒性较大,即使应用时也应与限制免疫抑制药、化疗等相结合。对外科感染较常见的疱疹类病毒感染,经介绍较有效的药物有:阻止病毒吸附、进入细胞等作用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乙基衍生物;抑制病毒**核酸的核苷类药,如无环鸟苷类药或衍生物喷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此外有干扰病毒抑制蛋白质作用的干扰素;对病毒有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的中草药目前有很多可以使用。但需要掌握好各种药物的适应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曾重 外科-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病例1 文章55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