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又称增殖体、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壁和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是机体的免疫器官。一般来说腺样体出生后即已经发育,6-7岁达到生长高峰形态也最为显著,10岁后开始逐渐萎缩变小。腺样体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慢性炎症长期反复的**而发生病理性肥大,并引起相应的症状者称为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腺样体肥大一直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腺样体肥大机械压迫堵塞作用
咽鼓管是外界与中耳沟通唯一的通道,咽鼓管通气频率可以影响中耳生理性气压的维持,如果只有少量气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则会使气体的吸收量大于进入量从而导致中耳的负压。同时与成人不同的是小儿咽鼓管较短,峡部较宽大,路径类似一直线,与水平面交角只有8-12O,鼻腔及鼻部炎症易经此侵入鼓室内,小儿咽鼓管因为尚处于发育阶段,腭帆张肌(TVP)薄弱,收缩力差,加之咽鼓管软骨弹性差,所以当肥大的腺样体压迫咽鼓管时,更容易导致鼓室的负压。一旦负压形成,可导致鼓室软骨段管壁形成塌陷,以致管腔狭窄或者闭塞,从而增加了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机会。此外,中耳粘膜的气体交换功能不良、中耳的清洁功能障碍以及咽鼓管粘膜细胞生物学等机制均有研究表明与中耳负压相关。
后鼻孔被肥大的腺样体亦堵塞,引起吞咽时鼻咽部压力增大,导致咽鼓管出产生逆流,导致鼻咽部富含大量细菌的分泌物反流至中耳;肥大的腺样体同时作为致病菌的“储蓄池”其内窝藏的大量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部分小儿患者也可由感染病毒而出现急性腺样体炎,此类患儿急性期病毒可由腺样体侵入至中耳而引起耳痛、耳闷闭塞感及听力减退以及鼓室积液等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现。
二、腺样体作为鼻咽部病菌存储池与SOM的关系
(1)细菌感染
在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积液中找不到核形态异常白细胞或其他致病菌,故而一直认为本病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但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的飞速发展,微生物检验水平以及菌培养的方法相继与国际检验水平的接轨,相继在中耳积液中检测出了各种需氧及厌氧致病菌、病毒和衣原体,其中主要需氧菌集团是溶血性和G -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厌氧菌团是消化链球菌,普氏和各种梭杆菌。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对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也可以作为一个始动因子来诱发。因此,在对于腺样体肥大伴有SOM患儿若其术前EB病毒检测阳性,应尽早的实行干预措施,手术治疗后,术后对其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是很有必要的。
(3)衣原体感染:
目前认为衣原体感染的诱因是临近器官的逆行感染,通过腺样体排除继而到达咽鼓管所致;在发病的起始阶段,可引起腺样体以及咽鼓管肿胀、腺体分泌物增多、纤毛运动功能下降、产生炎性介质进而使得中耳积液量增加,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三、腺样体作为鼻咽部免疫器官参与SOM发生的免疫机
腺样体为咽淋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后即发育成熟,在儿童时期腺样体体积达到生长峰值,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组织内含有各个发育层面的淋巴细胞如T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等,具有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双重功效。
另外肥胖因素一直认为是引起多种儿童疾病的一个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