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外科 神经外科 2019-05-17 11:32  浏览 :8837
导读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aSAH不仅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还对全身系统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该病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许多研究成就。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为神经外科的危重急症,是一种严重威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aSAH不仅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还对全身系统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该病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许多研究成就。兹复习近年来文献,对aSAH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一、概述

a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显示,aSAH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85%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aSAH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9.1/10万;我国北京地区aSAH的年发病率为2/10万,低于世界范围总体年发病率[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SAH的平均死亡率在27%~44%;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aSAH患者发病后28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6.9%、21.2%、23.6%和24.6%[2]。aSAH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复发率也与发病诱因、年龄、血管因素、及病程等多种因素有关。文献报道SAH死亡原因主要是再出血,其发病率为15.3%-40%[3]。出血后第1天是再出血的第一发病高峰;随后4周内是再出血的第二个发病高峰。其次,死于并发症患者约占50%。其颅内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水肿等,颅脑并发症包括发热、贫血、低钠血症、高血压、心肺功能异常及静脉血栓栓塞等[4]。

二、发生机制

目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尤其是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加之动脉瘤早期再破裂出血、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继发性脑损伤,以及疾病中后期循环、呼吸等系统并发症的影响[4]。特别提出的是,近年来文献对于aSHA后早期脑损伤有了一定认识,早期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损伤机制与保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颅内压升高和全脑缺血、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细胞凋亡和坏死、自噬、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等[5]。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少数表现不典型且头痛不严重的病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6]。研究显示:a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6]。临床医生应重视上述信息。仔细询问病史有助于了解发病诱因,遴选辅助检查有助于发现动脉瘤大小以及Hunt-Hess分级评估。而脑血管痉挛更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程波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诊断

aSAH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2016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指导建议[2]:

1.aSAH是一种常常被误诊的临床急症。突发剧烈头痛的患者应高度怀疑aSAH。

2.对于怀疑aSAH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全身及神经系统查体,重点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水平;Hunt-Hess分级及WFNS分级系统是简单有效的评估患者严重程度及判断临床预后的手段。

五、治疗进展

aSAH的诊治非常复杂,观念不断更新。近年来人们对于aSHA后早期脑损伤的认识,希翼为临床早期治疗达到预期之目的。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止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2016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7]和《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8]是指导临床医生诊断与治疗的根本遵循。一般基础治疗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对大多数破裂动脉瘤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主动干预早期脑损害因素,有利于疾病康复和降低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有利于对出血造成的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进行治疗。早期治疗aSAH可以阻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及减轻初次破裂的后遗症[9]。

并发症的治疗是aSAH治疗中不可分割的部分,《2016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对于aSHA并发症的治疗都有具体的推荐意见,详见文献[2],此文不再赘述。

临床治疗除一般基础治疗、病因治疗、早期治疗、并发症治疗外,在早期治疗中,早期进行外科或介入干预已成为专家共识,外科开颅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两大类技术的风险接近,但介入治疗动脉瘤复发率高于手术夹闭。针对某一个体患者是进行外科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应依据患者病情和动脉瘤部位、形态的特点、治疗中心的技术能力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

刘未光[10]等综述国内外文献显示aSAH术后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与PAASH分级高、Hunt-Hess分级高、高龄、且高龄中女性大于男性、高血压或存在其它基础病、手术时机或方式、动脉瘤较大小或多发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术后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坚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化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及设备,才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病死率及病残率。

参考文献

[1]刘洋,靳景云,刘秀,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0):1147-1150

[2]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止工程委员会.2016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4):363-368

aSAH的治疗重点是对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预防及对SAH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3]安德仲.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57-465

[4]张国栋,窦长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外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8(69)55-56+59

[5]刘晓红,张景芬.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8(5):33-33

[6]王冠宁,孙宇强,谭泽士,等.10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3(2):136-140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3):182-191

[8]徐跃峤,王宁,胡锦,等.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4):215-224

[9]李世安,李爱民,陈军,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处理的研究进展.临床急诊杂志,2017,(12):967-971

[10]刘未光,赵艳梅.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处方药,2019,17(1):13-14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孙士礼 儿科-儿科综合|副主任医师
病例8 文章130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