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的机制

其他科室 其他 2011-04-09 11:42  浏览 :19939
导读医学本来是很严谨的学问,现在却只能让人感慨。不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应改为青霉素来正名,以免继续造成误区。我们应该明确的说:青霉素不过敏,而是杂志过敏;“青霉素过敏现象”应该被叫做“与青霉素相关的过敏现象”。

    过敏反应是变态反应。一般来说,关于青霉素为过敏的解释大致是: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均为半抗原。青霉素是由β—内酰胺和噻唑二个环组成的小分子药物,它本身没有抗原性,不能直接引发过敏反应,青霉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是产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虽然青霉素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其制剂中所含高分子聚合物及其降解产物(如青霉素烯栓酸,青霉噻唑酸等)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与蛋白质,多糖及多肽类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引起过敏反应。但是,对于许多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的青霉素在使用前不需要做皮试,甚至香港也如此的时候,许多临床工作者很茫然:原来青霉素居然还有不做皮试的?!到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矛盾和差别呢?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纯度原因——青霉素本身不会导致过敏,过敏是因为纯度不够,由杂质与机体产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目前许多研究都普遍的把这归结到我国的制药工艺的不足上面(70年代的国家课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就可以精良工艺﹑提高纯度,从而杜绝过敏现象。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真的是因为制药的工艺达不到要求,那么,是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的任何一种药物(包括溶酶)都有可能存在着纯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言之,也就是说是否任何用药都可能导致过敏,都需要做皮试呢?比如各种溶媒,维生素类?而且临床上也曾经有过关于5%葡萄糖水过敏的报道。很显然,我们没有这样来做,实际上也无法做到。

    2,结构特殊——当然,药物自身结构的特殊可能对这有所影响。但是,我们从来不曾在任何地方或是书本上可以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循证医学的东西。关于青霉素的相关实验到底是如何实施的,而且由于它的不确定的危险性又岂能在人体上试验?这就有必要怀疑结论的来源了。同种物质,国内外青霉素的结构应该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子式。而且体内降解的过程及其产物,也应该绝对是没有国内外的区别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国外为什么不需要做皮试呢?

    3,人种问题——也许可能存在这种因素的干扰。但是,至少港人应该与我们同源。而且,就算这个理由说的过去,那么教科书上面的有关解释岂不是成了伪科学?

    还有解释就是储存﹑运输﹑配制后存放环境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杂质易于产生从而导致过敏反应。但是,这些环节流程,国外的青霉素、国内别的药物同样会遇上。我们又该如何来合理解释?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青霉素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制药工艺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再加上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现在中国有着大大小小几千家的医院和诊所,几乎所有的地方每天都要涉及青霉素皮试,每天都要在上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样,还要冒着做皮试也可能会致死的人命关天的风险。何况是长年累月,何况是还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抗生素,它们往往也被谨小慎微的同蹈覆辙。

    医学本来是很严谨的学问,现在却只能让人感慨。不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应改为青霉素来正名,以免继续造成误区。我们应该明确的说:青霉素不过敏,而是杂志过敏;“青霉素过敏现象”应该被叫做“与青霉素相关的过敏现象”。

    附:国外——1,皮试假阳性和未做皮试这两种情况下青霉素过敏发生的几率大体相当;2,由于制药工艺和技术较好,生产时高分子杂志的含量控制已经达到免皮试的水平。另:青霉素本身致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