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献:
JensBedke,JohannesHeide,SilviaRibback,etal.Microvascularandlymphovasculartumourinvasionareassociatedwithpoorprognosisandmetastaticspreadinrenalcellcarcinoma:avalidationstudyinclinicalpractice.BJUInt2018;121:84–92
此文章是关于肾肿瘤预后的研究,发表在BJU杂志上,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验证了微血管(MVI)和微淋巴管(LVI)的侵犯可作为肾细胞癌(RCC)患者的***预后因素。
研究者从3个研究中心收集了接受根治性或肾部分切手术的肾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关于标本的MVI和LVI的侵犯程度都是由有经验的病理学家确定诊断。在统计学方面,MVI和LVI与临床病理学数据、转移性扩散和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的相关性使用Fisher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评估。最后有747例患者纳入研究,747例患者中有201例有MVI(26.9%),并且与肿瘤转移、淋巴结转移移(TNM)分期、高Fuhrman分级和肉瘤样特征(P<0.001)相关。MVI与较高的转移扩散率相关。573名患者中有32例发现LVI(5.5%),并且也与晚期TNM分期,高Fuhrman分级和肉瘤样特征(P<0.001)相关。LVI和MVI均与患者的CSS显著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MVI的存在被确定为***的预后因素(风险比2.09;P=0.001)。此外,MVI[风险比(OR)2.7;P=0.001]是同步转移扩散的***预测因子而非大血管侵犯(P=0.895)。在所有患者和ccRCC患者亚组中,LVI是与同步转移扩散相关的最强因子(OR4.73,95%置信区间1.84-12.14;P=0.001)(P=0.001)。
文献点评:
从研究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肾癌的LVI和MVI是RCC预后不良的预后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在术后病理中发现了患者肿瘤有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侵犯,这个患者的预后较差。微血管的侵犯比大血管的侵犯对于预后影响的相关性更大,这与以往的观点不同。而且肾微淋巴管侵犯的预后是和转移的相关性很高,是最强预测预后因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患者如果发生微淋巴管侵犯,但是没有远处转移,那么这个患者以后发生转移的概率要比同等条件下没有微淋巴管侵犯的患者要高的多。从文章研究结果来看,这样临床上可以把肾微血管侵犯和微淋巴管侵犯做为常规病理检查指标,如果有更多的临床研究确定以后可以纳入TNM分期内。此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这个研究的数据是从3个研究中心搜集的,因此其对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侵犯的标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并没有提及具体的界限,虽然样本量还算可观,但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其结果的说服力会被打折。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去确定什么算是微血管和淋巴管侵犯,并确定其侵犯程度。
此研究的意义:
以往我们关注肾癌的预后参考的主要项目就是TNM分期和病理类型,但是在临床上经常能够发现一些早期肾癌手术治疗后仍有复发,因此单纯参考TNM和病理分期并不能达到指导预后和复查随访的目的。而此研究正好解释了这一点,并且给出了意见:建议术后标本病理常规检查微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并作为肾癌***的预后因素。这样对于一些早期有微血管及淋巴管预后的肾癌患者可以制定更适合他们的随访以及辅助治疗。